为「科技与社会 101」读书会写的第四封信

读书会的各位伙伴,

见信好!

不知不觉已经写到了第四封信,我们的读书会也即将迎来最后一期。在过去三期读书会的讨论中间,我们似乎一直在批判技术。实际上,正如波兹曼提醒的那样,技术带来的结果从来都是有利有弊的。而我们之所以一直在强调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其实只是为了提供一种平衡性的视角——既然技术乐观主义早已成为主流价值观,那么技术可能的问题就更应该被强调。

除此之外,提出这些问题也是为了拓展我们看待技术的角度。我们所阅读的这些文本已经清晰地指出,技术不仅仅是能够实现某些功能的客观方式,它们还关联着具体的历史进程、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议程、甚至塑造着我们文化中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因此,我们不能只把技术视作「工具」,还应当看到作为「媒介」、「基建」与「制度」的技术。

而这一次,我们即将一起讨论的,是作为「法律」的技术——代码。《代码 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的作者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从199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关注互联网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在加入哈佛大学之前,他曾在斯坦福大学创立了「网络与社会中心」。除此之外,他还是 Creative Commons 计划的创始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相当熟悉的「CC-知识共享协议」的由来。简单来说,莱斯格是一个难得的,可以在科技、法律与文化交界处工作的学者。


温纳建议我们回到「技术本身」去考量具体技术可能具有的政治性的时候,他实际也在要求我们对技术本身的细节建立更深入的认识。而莱斯格提出法律与代码之间的类比,也正是建立在对细节的这种认识之上的。


如果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一样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规范人类在这一空间中的行为呢?有些人可能会抱有某种「无政府主义」的观点,认为网络是一块完全自由的法外之地,要和现实世界里的国家与政府划清界限(这一观点中的代表,就是至今仍然令人激情澎湃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然而实际上,「网络空间」(cyberspace)这个从「控制论」(cybernetics)延伸出来的概念,其本意并不是自由,而是控制。

可是,控制与自由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一对概念。正如现实世界中完全的无政府状态往往带来混乱,网络世界里的自由也并不来自于控制的缺失,相反,自由正正来自于某种有意设定的规范——我们创造自由的基础,恰恰是某种宪政。而网络世界里的宪法,就是代码,或者说就是通过代码表现出来的。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去设计一个「网络政府」,而是要就网络应该追求的价值做出选择,再根据这些价值去设计代码。

所以关于「技术与法律」的讨论实际就是一种关于「立宪」的讨论,它不仅仅可以适用在网络空间之上,我们实际上在问的,就是「什么东西是重要的、需要被保护的」,就如同我们在现实世界中问,「有哪些权利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一样。而这里的难点在于,我们该如何在各种复杂且具体的情况下,判断这些价值是否以及应该如何被实现呢?

这次选读的文章《会写代码的法官》在另一个不同的实践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视角。这篇文章聚焦于谷歌与甲骨文两家公司之间的一段知识产权纠纷以及主持这件案子的法官William H. Alsup。我们都知道,科技公司在面对法律部门的质询时,往往会利用自己在技术上的知识优势来糊弄对方。而如果你无法理解技术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你就很难直接对技术的行为进行规范。Alsup 受到大家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竟然是一个(略)懂代码的法官。在审理上述案件的时候,他对编程的知识实际上大大地帮助到了他对案件的判断。

这一期的阅读内容会涉及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但是请各位不用担心,法律不过是「道理」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只要我们能代入自己的判断,那么我们就一样可以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之中。

期待见面再继续聊。


祝好!

Br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