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让艺术延续——谈谈艺术修复

让艺术延续——谈谈艺术修复

从很多方面来说,修复的标准都是艺术作品在当下“活着”的底线,也是维持这些艺术品进入未来的生命线。修复的工作让我们回到了作品本身去看作品。说到底,我们能够直接体验到的,只有作品本身,而那些关于时代、地域、文化、观念的故事,不仅需要被记录和传播,更需要被一次次地重新体验与激活,而修复正是在为后者保留难以替代的依据。

Read More

在世界"隔离"

在世界"隔离"

我们都越来越意识到现实的复杂与具体情境的重要,可在主要通过符号、概念与形式进行工作的艺术领域里,谈论具体又往往是困难的。艺术家要如何把故事讲得生动,又要如何穿过那层表征(representation)去接近问题本身呢?

Read More

塔内 Inside the Pagoda

「展览是什么」曾经并不是一个问题,正如「艺术是什么」曾经也不是一个问题。当后者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路径,乃至于它后来的发展也超出了这个问题原本被提出时的框架。

Read More

抑郁的传统与喑哑的弦

谈论「亚洲的传统」,必然要面对主体(亚洲与西方)与时间(过去与现在)的双重矛盾。一方面,亚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描述的对象,因此,对亚洲传统的追寻,总是混杂着除去西方(殖民者/帝国)影响、进行自我定义的愿望。而另一方面,来自过去的传统需要在当下接受全面的反思与再造,经历一次次扬弃,以回应文化与历史的变迁,并保持其精神的连续。
——评《传统的频率》,广东时代美术馆

Read More

一个人的社会

广州新造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一个人的社会”共展出了十组田野调查与社会实践项目。两两成组的艺术家与他们选择的合作者在这些项目中强调了对微观、具体的个人的关注,并试图寻找一种以相互看见为基础的、共同工作的方式。

Read More

目的地:空港

也许很难说清,2019年5月末在“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开幕的“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到底算是一场艺术展览、一次城市盛事、一项政策创新,还是一个地产项目的营销手段;也许一个更加便当、毋须纠结的回答是,以上皆是。与许多其他项目类似,在“空港双年展”周围,聚集了各种不同的参与者与相关方,他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空间,共同构筑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站在外部,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明确而周延的方式去描述它。如同本届“空港双年展”的主题所提示的那样,这确实是一种“极限混合”——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面貌,得出不同的感受与判断。

Read More

如果技术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

和许多涉及“人类纪”、“技术/媒介理论”等关键词的新媒体展览一样,对一般观众来说,此次广州三年展的论述文字读起来并不“友善”,宏大的理论野心与认识革命要么难于下咽,要么就消散在了各种新奇有趣的互动和样式之中。而对于那些想要更进一步的观众来说,作品又似乎总是没有关于作品的介绍有趣。观众往往沉迷在使用各种技术所带来的形式新鲜感之中,而无暇认真地反思这些作品到底意味着什么。

Read More

舞台为我们而建

在印度导演桑卡尔・信达瓦拉普・万卡特斯瓦拉(Sankar Chindavalap Venkateswaran)现在工作的地方喀拉拉邦,剧场常常是从喝酒聊天开始的。人们在夜晚围炉而坐,有时唱歌,有时表演,有时什么也不做。作为一个外人,你很难预计到底会发生什么,也无法轻易地就将本地的文化总结归纳起来,更别说改变他们了。但通过相处和共同生活,原来的立场和身份流动了起来,你我的区分开始融化。也许,这也是一种未来。

Read More